重阳下沙临近,赤水河两岸红缨子高粱成熟之际,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中国茅台共同主办的赤水河论坛,定于 10 月 28 日至 29 日在赤水河沿岸举办。这场聚焦全球酒业对话的论坛,为何以一条河流命名?从自然生态、产业基础到文化融合,赤水河的独特价值,成为解答这一问题的核心线索。

自然之基:赤水河的 “酿造生态闭环”
赤水河与酿酒的关联,始于自然节律的精准契合。每年重阳后,雨季结束的赤水河水质澄明,达到全年最佳状态,恰好匹配酱酒 “下沙” 工序的润粮、蒸煮需求;同期,河谷地带的红缨子糯高粱成熟,其厚实种皮能耐受酱酒 “九蒸八酵七取酒” 的复杂工艺,为酿造提供核心原料。
更关键的是微生物资源。茅台科研团队已从当地酿造环境中鉴定出 1946 种微生物,其中地衣芽孢杆菌可合成风味物质地衣素,酵母菌调控风味层次 —— 这些仅占酒体 2% 的微生物,是 “离开茅台镇难酿茅台酒” 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微生物的世代繁衍,依赖于赤水河构建的 “生态 - 作物 - 酿酒 - 生态” 闭环:酿酒酒糟还田滋养高粱,高粱种植涵养水土,水土又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形成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这种 “天人共酿” 的模式,区别于苏格兰威士忌依赖泥炭地、法国白兰地依赖橡木桶的单一条件,成为东方酿造智慧的典型特征。
产业之兴:沿岸酱酒产业带的 “共生实践”
赤水河的价值,更在于其托举起的世界级酱酒产业集群。数据显示,赤水河两岸聚集了中国超六成的酱香型白酒产能,形成 “一河串三城” 格局 —— 仁怀的茅台、习水的习酒、四川古蔺的郎酒,以及贵州金沙的金沙酒业,共同构成酱酒核心产区。
作为产区核心,仁怀的产业基础尤为突出。当地拥有近 900 家白酒企业,构建起从种植、酿造到包装、物流,再到文旅、电商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就业超 30 万人。2024 年,仁怀白酒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同比增长 10.69%,成为贵州白酒产业的核心支柱。
为巩固产业优势,贵州近年围绕赤水河推行多项举措:种植端建立标准化高粱基地,通过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带动 5 万余户农户增收;酿造端推动传统工艺与数字化融合,茅台建成 “智慧工厂” 监测发酵参数,国台酒业引入智能行车与上甑机器人;品牌端则通过立法保护产区环境,塑造 “赤水河谷 中国酱香” 区域品牌。赤水河论坛的举办,正是对这一产业集群发展的进一步战略赋能。
论坛核心:全球酒业的 “对话与共识”
此次论坛并非单纯的成果展示,而是聚焦行业共性问题搭建交流平台。据主办方披露,论坛将围绕 “名酒 + 文化”“名酒 + 时尚”“名酒 + 美食” 三大主题,通过对话交流、成果发布等环节推进议题。
值得关注的核心内容包括三项:一是启动 “世界酒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全球知名酒企将以创始成员身份参与,依托《国际名酒赤水河宣言》,在品质初心、文明互鉴、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上寻求共识;二是首次发布《中外名酒发展指数报告(2025)》《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贵州・仁怀)可持续发展 ESG 报告》,且均推出中英文版本,为全球酒业提供科学评价体系与数字化价值标尺;三是开设 “拥抱‘Z 世代’” 专题论坛,探讨年轻消费群体需求,探索行业未来趋势。
从定位来看,论坛试图平衡多重角色:对茅台而言,是践行国际化战略的途径;对贵州而言,是推动白酒产业从 “产品出口” 向 “文化输出” 转型的契机;对全球酒业而言,则是了解东方酿造文明、探讨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窗口。
结语:一条河的 “酒业文明共鸣”
赤水河论坛以河为名,本质是借河流的 “流动性” 象征酒业文明的互鉴。当前全球酒业面临同质化竞争、年轻消费者流失、可持续发展压力等共同挑战,而赤水河所代表的 “生态闭环”“产业共生” 模式,为行业提供了东方视角的解决方案。
正如论坛筹备方所言,其愿景并非打造 “单边展示平台”,而是构建 “不同酒文明平等对话的交流枢纽”。随着论坛临近,这条承载着酿造智慧与产业价值的河流,正试图将 “一河的故事”,转化为全球酒业共融共生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