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酒’到‘卖生活方式’,遵义白酒产业这五年的变化不止是规模,更是质效的全面升级。” 在 10 月 15 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 “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遵义专场发布会上,遵义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局长陆旭东的话,道出了当地白酒产业 “十四五” 以来的核心转变。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围绕 “建设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核心区” 与 “全国重要白酒生产基地” 两大目标,遵义白酒产业已实现规模壮大、生态提质、品牌升级、业态融合的多重突破。

规划引领:“四区多点” 成型,亿元企业增至 48 家
“十四五” 开局之初,遵义便明确了白酒产业的科学发展路径。陆旭东介绍,当地先后出台《遵义市酱香白酒全产业链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35)》《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通过强化产区功能定位,逐步构建起 “四区多点” 的产业发展格局 —— 以仁怀、习水、赤水等核心区域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多地协同发展。
政策红利下,企业梯队持续壮大。数据显示,遵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白酒企业数量,从 2021 年的 36 家增长至 2025 年的 48 家,新增企业多集中在酱香基酒酿造、高端定制酒等细分领域,形成 “头部引领、中小跟进” 的良性竞争态势。“不仅是数量增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在提升。” 业内人士补充,部分中小企业通过与头部企业合作代工、参与产业链分工,实现了从 “粗放生产” 到 “精细运营” 的转型。
生态优先:“双降” 达标,多家企业获评 “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产业扩张的同时,遵义始终将 “生态保护” 放在首位。发布会上透露,目前遵义白酒产业已实现节水、降污 “双降” 目标,构建起 “园区集中处理 + 分布式设施 + 企业自建装置” 的三级环境治理体系,确保生产过程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这一理念的落地,让遵义收获了多项国家级荣誉: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生态示范区成功入选全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茅台、习酒、国台、珍酒 4 家企业先后获评 “国家级绿色工厂”,成为行业内生态生产的标杆。“我们在车间改造中投入了近亿元用于污水处理,现在每生产 1 吨酒的耗水量比五年前减少了 15%。” 某酒企环保负责人告诉记者,生态化改造不仅符合政策要求,更提升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品牌升级:12 件驰名商标加持,“赤水河谷・中国酱香” 入选国字号名单
品牌是产业价值的核心载体。“十四五” 以来,遵义通过产区宣传、产品赋码、名酒评选等举措,持续提升白酒品牌的综合竞争力。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12 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1 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3 个,中华老字号白酒企业 5 家、贵州老字号白酒企业 22 家,品牌矩阵愈发完善。
其中,“赤水河谷・中国酱香” 区域品牌的突破尤为亮眼 —— 该品牌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 “中国消费名品” 名单,成为全国酱香白酒产区的代表性符号。“这意味着遵义酱香不仅是地方特色,更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陆旭东表示,当前遵义已形成 “茅台引领、群星闪耀” 的品牌格局,既有茅台这样的国际巨头,也有习酒、国台、珍酒等成长型品牌,覆盖高、中、低端全消费市场。
业态融合:10 余条酒旅路线 + 25 家星级酒庄,打开 “卖生活方式” 新空间
“喝到的是酒,体验到的是文化。” 这是遵义推动白酒产业与文旅融合的核心思路。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 期间,遵义围绕 “卖酒向卖生活方式” 转变,打造了一系列创新业态:成功承办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让遵义酱香走向国际舞台;连续举办 “赤水河谷九月九・遵义酱酒节”,成为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年度盛会;设计 “解密茅台・长征寻迹・赤水丹霞” 等 10 余条酒旅融合精品路线,将酒厂参观、酱酒品鉴与红色旅游、自然景观串联起来。
硬件设施也同步升级:全市已评定建设 25 家星级特色酒庄,部分酒庄配备酱酒勾调体验区、酒文化博物馆;1935 街区、茅台天街等特色酒文化街区完成改造,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地点;此外,遵义还支持白酒企业在全国多地开设 “酱酒文化直营店”,集品鉴、餐饮、社交功能于一体,让消费者在休闲场景中感受酱香文化。
对于未来,陆旭东透露,遵义将启动白酒产业 “十五五” 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丰富消费业态。“我们不仅要做‘酱香白酒的生产地’,更要做‘酱香文化的传播地’,让遵义白酒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