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距离《白酒质量要求第 4 部分:酱香型白酒》(GB/T10781.4-2024)新国标正式实施满百日之际,酱酒行业迎来关键破局动作 —— 北控集团旗下北京丰收葡萄酒有限公司(下称 “丰收公司”)与孚谦公司旗下孚悦品牌管理公司联手,携手中老名酒企业贵州安酒集团,共同启动 “丰收守正白酒项目”。这场三方签约仪式在北京落下帷幕,不仅标志着国资力量正式深度介入酱酒市场规范化建设,更试图以 “看得见的标准” 破解行业长期存在的 “概念炒作大于品质” 难题。
近三年酱酒热度攀升背后,市场乱象已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 “顽疾”。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企业摒弃传统酿造根基,转而依赖 “大师背书”“珍稀菌种” 等营销话术包装产品,甚至出现 “工业酒精勾兑酒冠以洞藏 30 年名号,几十元新酒溢价数十倍售卖” 的现象。在酱酒核心产区仁怀,超 900 家小作坊通过 OEM 贴牌模式,以 “低成本勾兑 + 高溢价包装” 生产无标准依据的 “定制年份酒”,直接导致市场价格体系混乱、消费者辨别困难。
“2011 版旧国标(GB/T26760-2011)对工艺定义模糊、检测标准滞后,已难以遏制以次充好。” 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此,该局于今年 7 月发布《关于酱香型白酒合规生产经营的提醒告诫书》,从 “坚守传统工艺”“严禁虚假宣传”“规范标签标识” 等八大维度划定红线,而仁怀产区此前已通过 “三年行动方案” 将企业数量从 1925 家精简至 868 家,坚决清退 “小散弱” 产能。
供需错配的矛盾更显突出:消费者对 “平价、真实、优质” 酱酒的需求持续增长,但市场上充斥的劣质、虚假宣传产品却让消费者陷入选择困境。在此背景下,2025 年 6 月 1 日实施的酱酒新国标,明确要求酱香型白酒必须采用高温大曲、固态发酵工艺,严禁添加非粮谷食用酒精及外来呈香物质,为行业 “去泡沫、归本质” 提供了政策支撑。
“酱酒市场的竞争,已经从‘讲故事’转向‘拼标准’。” 京泰集团副总经理、丰收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王知林在签约现场向记者强调,作为北控集团旗下深耕民生酒类市场的企业,丰收公司此次牵头项目,核心是 “用国资公信力重建市场信任,让标准落地为消费者能感知的品质”。
此次合作中,三方分工明确形成闭环:丰收公司依托北控集团在民生领域的积淀,搭建产品价值参照体系;孚谦公司则以 “国货品牌长期发展” 为使命,负责新国标细则落地与生产环节的品质监督;而贵州安酒集团作为生产端核心,凭借 “老字号 + 技术创新” 优势承担酿造任务。
“选择安酒,正是因为其对‘守正’二字的坚守。” 孚谦公司总经理高远向记者解释,安酒曾与茅台同获 “甲级酒” 称号,且作为国内首家白酒集团,常年为头部酒企供应基酒,拥有丰富的国家级标准样管控经验。其坚持的 “五不惜” 原则 —— 原料只用赤水河畔淀粉含量≥88% 的红缨子糯高粱、遵循 12987 传统大曲酱香工艺、人工制曲提升产香能力、陶坛陈放五年以上(挥发损耗超 15%)、酒体勾调平衡期不少于三年 —— 成为守正酱酒品质的 “硬支撑”。
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酱酒新国标起草单位之一,安酒并未止步于传统工艺。记者从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获悉,安酒联合高校开展的 “习水产区安酒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项目,通过微生物驯化升级制曲工艺,已实现成品曲优级率、基酒优级率大幅提升,该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
“守正项目的落地,不止是推出一款产品,更是为行业提供‘国资 + 专业运营 + 酿造实体’的标准化建设新模式。” 中国酒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该项目至少带来三重突破:一是将抽象的国标条款转化为具体生产参数,解决了标准落地 “最后一公里” 问题;二是通过工业化标准控制与第三方权威检测,确保每批次产品品质稳定;三是强化 “品质优先” 导向,加速行业洗牌,倒逼技术落后、诚信缺失的企业退出市场。
对消费者而言,看得见的保障更具吸引力。记者了解到,丰收守正酱酒将接入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从高粱种植到成品灌装的全链路数据可查;同时,项目还将启动 “酱酒品质科普计划”,通过开放安酒生产基地、发布检测白皮书等方式,把 “大曲工艺”“足期陈酿” 等专业术语转化为老百姓能理解的选酒指南。
“我们要打破行业信息壁垒,让消费者不用懂专业知识,也能买到放心酒。” 高远表示,守正酱酒的定价将贴合 “民生属性”,力求让 “质优价实” 从口号变为现实。
在行业 “反内卷” 与 “高质量转型” 的政策导向下,此次北京国资牵头的守正项目,既是国企参与产业治理的创新尝试,也为酱酒行业树立了 “以品质赢市场” 的新标杆。随着全链路监管与科普计划的推进,酱酒市场或将加速回归理性竞争,最终实现消费者、行业、产区的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