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7 日,赤水河左岸郎酒庄园内暖意融融 —— 红花郎与大型民族婚俗纪录片《喜事》的合作发布会在此召开。这场联结 56 个民族婚俗文化与酱酒喜庆消费场景的跨界联动,不仅是一次品牌营销活动,更标志着红花郎正式从 “中国宴席酱酒销量第一” 向 “中国喜事白酒第一品牌” 冲刺,也为深度调整期的酱酒行业,提供了从 “产品竞争” 转向 “文化认同 + 体验共鸣” 的破局范本。
在白酒行业 “文化营销同质化” 严重的当下,红花郎与《喜事》的合作并非偶然。正如郎酒销售公司红花郎事业部总经理杨飞所言,二者是 “产品心智与文化内核的珠联璧合”,其底层逻辑可归结为 “三重契合”,每一层都精准击中消费者情感与行业痛点。
《喜事》纪录片的 “匠心”,体现在八年磨一剑的坚持上。总导演王晓兵在发布会上透露,团队从四川丹巴到黑龙江饶河,从云南傈僳族聚居地到内蒙草原,足迹遍布数十个少数民族地区,只为记录最原生态的婚俗仪式 —— 赫哲族的鱼皮嫁衣需 80 张鱼皮手工缝制,羌族 “云朵上的婚礼” 要翻越数座山才能完成,这种 “不计成本打磨内容” 的态度,与红花郎的酿造逻辑高度一致。
作为依托 “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酱酒品牌,红花郎遵循 “生长养藏” 法则,从红缨子糯高粱选材到洞藏老酒陈化,每一步都讲究 “慢功夫”。“纪录片用八年记录文化,我们用数十年酿造好酒,本质都是对‘极致品质’的坚守。” 杨飞的这句话,道破了二者在匠心层面的共鸣。
此次合作最具分量的,是 “双非遗” 的深度绑定 —— 红花郎背后是 “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 这一国家级非遗,而《喜事》纪录片的核心,是记录 56 个民族即将失传的婚俗文化,目前已获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背书,后续更计划为 56 个民族完整婚俗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绑定,远比行业内 “找个文化 IP 贴标” 更扎实。“不是简单借势,而是文化共生。” 行业分析师指出,红花郎将民族婚俗文化与自身 “喜庆” 基因结合,既为非遗婚俗提供了传播载体,也让自身的 “喜事” 定位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避免了文化营销 “空心化”。
婚宴是白酒行业的 “必争之地”,但多数品牌只聚焦 “卖酒”,忽略了新人对 “婚礼记忆点” 的深层需求。红花郎则通过与《喜事》的合作,构建了 “内容唤醒需求 + 体验满足需求” 的消费闭环。
据红花郎事业部副总经理赵雷介绍,消费者购买红花郎用于婚宴,不仅能获得 “3 天 2 晚郎酒庄园游”(含专属客房、烛光晚餐),还能在《喜事》纪录片中感受不同民族的婚俗智慧,甚至可在郎酒庄园拍摄融合民族元素的婚纱照。截至发布会前,已有 2429 对新人参与该活动,“有喜事喝红花郎” 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可感知、可参与的幸福体验。
此次合作,是红花郎品牌升级的关键一步。回溯其发展脉络,2003 年上市以来,红花郎凭借 “红红火火” 的视觉符号与 “有喜事,红花郎” 的口号,深耕宴席市场 20 余年,2024 年底已稳坐 “中国宴席酱酒销量第一” 的宝座。但红花郎并未止步于此,而是选择以《喜事》为支点,向 “喜事白酒第一品牌” 冲刺。
此前,宴席酱酒市场的竞争多集中在 “价格让利”“渠道返点” 等层面,同质化严重。红花郎则通过绑定《喜事》的 “正能量属性”(传递民族团结、乡村振兴),与自身 “国民品牌定位” 深度融合,跳出了单一的价格、渠道竞争维度。
“当其他品牌还在拼‘一箱便宜多少钱’时,红花郎已经在帮新人打造‘有文化记忆的婚礼’。” 一位河南经销商表示,这种差异让红花郎在婚宴市场的溢价能力显著提升,部分区域的婚宴订单中,红花郎的选择率较去年同期增长 30%。
更重要的是,红花郎正在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从 “婚宴用酒” 升级为 “喜事文化载体”。发布会上,一对参与 “红花郎・浪漫庄园游” 的新人代表说:“我们的婚礼用了红花郎,还在庄园拍了民族风婚纱照,现在看《喜事》纪录片,会觉得这瓶酒里藏着我们的幸福回忆。”
这种 “情感绑定”,正是红花郎想要的 —— 让品牌成为消费者 “记录幸福、传承文化” 的一部分,而非单纯的饮品。这种心智升级,为其冲击 “喜事白酒第一品牌” 奠定了基础。
红花郎与《喜事》的合作,不仅是单个品牌的升级,更给深度调整期的白酒行业带来重要启示:当消费升级遇上行业分化,品牌竞争已从 “产品力”“渠道力” 进入 “文化力 + 体验力” 的新阶段。
此前,酱酒行业的宴席竞争多停留在 “渠道覆盖”“终端促销” 层面,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模糊。而红花郎的做法,是给婚宴市场注入 “软性价值”—— 通过《喜事》提供 “文化内容”,让新人感知 “婚礼的文化意义”;通过郎酒庄园提供 “沉浸式体验”,让新人留下 “原产地的幸福记忆”。这种 “硬品质 + 软价值” 的组合,正在重构宴席酱酒的竞争逻辑。
“未来,能在宴席市场立足的品牌,一定是能打动消费者情感的品牌。” 行业专家表示,红花郎的实践证明,文化营销不是 “花架子”,关键在于 “落地到消费场景、融入消费者体验”。当更多品牌开始思考 “文化如何真正落地”“体验如何真正打动人心”,白酒行业才能真正从 “价格战” 走向 “价值战”,从 “产品竞争” 走向 “文化竞争”。
而率先迈出这一步的红花郎,无疑已在喜事白酒的赛道上抢占了先发优势。正如杨飞在发布会上所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卖一瓶好酒,更是传递一种幸福的文化,服务人民的美好生活。”